Kingsley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。對他而言,香港獨特的場域和空間,是他很多創作的起點。「我喜歡思考如何將獨特的場域化為靜思的空間,讓觀眾好好感受自己的內心世界。」
他與多位藝術家合作創作的《待渡》,將北角(東)渡輪碼頭變成「城市庇護所」;《25分鐘後》選上香港獨一無二的電車,變成流動影院;為了創作《光之記錄》,他在太平山頂下捕捉遊客拍照時的相機閃光,將之轉化成音樂樂譜;另一作品《八百八十里的晝夜 》,則在川龍村的舊校舍裡,以光影展現客家人遷居到港的故事。
「香港有獨特的文化背景,既有耀眼的一面,也有其他的面向,」Kingsley解釋經常在創作裡用光的原因:「光就像是一種方法,讓我們留意到這城市裡備受忽略的、需要重視的,或是將要消失的東西。」
Kingsley說,香港的藝術就跟城市本身一樣,富有多樣性。「香港有很多國際藝博會,未來也陸續有很多藝術館、展出的場地落成。這些機構的定位,都是國際藝術文化平台。」其中在西九文化區,便有M+,戲曲中心、藝術公園及自由空間等場地,讓大家參加多元化的文化活動。
他同時指出,除了到訪藝術館外,大家也可留意鬧市中的各種細節,發現日常環境裡的美。「我們可以去街市、布市場,甚至各式各樣售賣材料、工具的地方 ── 例如大南街或新填地街,」他說:「在不同的街巷、店舖,各人將不同的東西分類、排列,都有不同的美學追求。」
因此,他鼓勵大家去探知,以更多、更廣的角度接觸香港藝術。「希望不同遊客來到香港時,可以發現最能觸動自己的藝術。」